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为推进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广东海洋协会联同广东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及台山市赤溪镇铜鼓村民委员会开展“保护中华白海豚,关爱众生的地球”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清滩行动以及渔村实地调研。志愿者投身“清滩行动”,保障中华白海豚栖息环境
摄影:冯抗抗
中华白海豚,是我国海豚科中唯一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由于数量稀少,也被誉为“水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喜欢生活在水深5米至20米左右的海域,恰好与人类渔业、航运活动频繁的区域相重合,因此,它们面临的绝大部分威胁都来自人类。海洋垃圾是中华白海豚和许多海洋生物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不同类型的固体海洋垃圾,会给海洋生物造成不同的伤害。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废弃的渔网,会缠绕住中华白海豚、海龟等海洋生物,导致其受伤甚至死亡;而各种塑料垃圾被海洋动物误食后,将导致其肠胃阻塞或死亡。本次活动开展清滩行动,旨在改善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沿岸的生态坏境,让大家切身感受海洋垃圾污染的危害。志愿者参与清滩行动 清滩行动得到铜鼓社区的民众积极踊跃报名参与。活动现场,志愿者手持铁钳、垃圾袋,仔细捡拾海滩上的塑料袋、饮料瓶、烟头和废弃物,然后将垃圾进行分类、装袋、转运,为保护海洋、守护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贡献力量。二十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在近两个小时忙碌后,共收集垃圾185公斤,清理海岸线总长度达1公里左右,圆满地完成了清滩任务。活动合影
深入渔村调研,凝心聚力建立中华白海豚保护网络
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开展调研 活动当天,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还对江门白海豚保护区附近渔村开展调研,了解社区公众对海洋生态和中华白海豚的认识程度,同时获得渔民捕获量、捕获种类及大小等相关数据。项目最终将通过整合调研获得的历史数据及现状调查数据形成报告,结合渔业生产方式转变可能性,分析渔业生产方式对渔业资源的影响,为中华白海豚的保护管理提供依据,促进社区保护机制形成,使其成为白海豚保护网络的重要一环。 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通过问卷了解了社区公众对中华白海豚的认识程度、对保护区周边的海洋管理和保护意识,以及渔业从业者进行渔业活动的情况。海洋渔业是典型的资源约束性产业,渔获物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村民生存问题,生产生活面临较大的不稳定性与局限性。 本次活动让参与者认识到垃圾污染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危害,也认识到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着包括中华白海豚在内海洋生物的生存繁衍,而且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广东海洋协会未来将继续积极开展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提升公众保护中华白海豚的意识,探讨周边渔民社区渔民转产转业的可能性,促使社区生计与海洋生态保护相融合。 本活动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OPF)设立的“三顿半物种保护计划•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小额基金”项目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