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协会|网站顶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夹 | 返回首页 
     
广东海洋协会|网站导航
 
网站首页   |   协会介绍   |   工作动态   |   学术专栏   |   政策法规   |   海洋专题   |   海洋科普   |   会员专区   |   行业招聘    |   联系交流
 
 
  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工作动态 -> 相关要闻
2014年中国海洋事业关键词盘点
来源: 中国海洋报    更新: 2015-01-06    浏览: 7904 人次
着互联互通、陆海统筹,促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由于政策的完善、实践的成功,我国北部、东部和南部三个海洋经济圈正在形成中。(赵 婧)
海洋科技  厚积薄发 如虎添翼
  纵观2014年,对于海洋科技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大到海洋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小到海洋公益专项的全面强化;上至卫星研制,下至深海调查,我国海洋科技业界厚积薄发,提实力、求实效、谋发展,科技强国的步伐从未如此急迫,海洋科技的作用也从未如此凸显。
  2014年,我国科技兴海工作稳步推进,以提高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加速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目标,创建海洋战略产业发展平台和环境,推动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建立。
  4月,天津、江苏新增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试点,广州、湛江等8个城市被列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12月,青岛海洋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厦门海洋生物产业示范基地、广州南沙新区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获批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
  如今,海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倚重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建基地做示范,抓成果促应用,实践已经证明,科技兴海战略在海洋强国建设中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制定《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是今年海洋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3月18日,国家海洋局召开《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战略研究工作会。随后开展了需求调研,目前已完成5个专题的分报告,并已基本形成规划战略研究总报告,对海洋科技创新有了较为清晰的总体判断、差距分析、基本思路和具体打算。
  2014年,一群海洋人再次起航,“下五洋捉鳖”。6月25日,我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开启了第二个试验性应用航次。在为期52天的西北太平洋“远征”中,“蛟龙”号圆满完成第一航段10次下潜作业,实现了多任务、多目标的综合效益,这也是我国从事大洋科考以来组织航次最好、获取生物成果最丰富的一次。
  时隔5个月,“蛟龙”号于11月25日首赴西南印度洋探秘海底热液区,这是其航次史上距离最远、航渡时间最长的一次。我国科考船“大洋一号”此时也身处印度洋,正携手“蛟龙”号开展科学考察。
  近年来,我国在科学探索深海的征途上突飞猛进,不断取得辉煌的成绩。2014年,我国海洋界还迎来了一件喜事:3月,全国首艘国家海洋事业单位与民营企业共建的远洋科考船“向阳红10”号,正式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
  此次“国”“民”联姻,是我国海洋科考事业全面发展的一次全新尝试,民营资本首次进入国家海洋科考领域,开创了国家海洋科考船管理和建造的“混合经济”新模式。
  2014年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理全面强化。6月,2015年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建议形成,明确将集中资金支持科技兴海战略实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重点领域。
  由于“海洋一号B”卫星已超期服役近5年,将无法满足后续工作需要。12月,“海洋一号C/D”卫星和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研制工作启动会传来好消息:我国将于2015年研制3颗新型海洋卫星,以满足国产化海洋水色业务连续运行需求。作为“海洋一号B”卫星的接替星,这3颗海洋卫星无疑将身负重任。
  做为“压轴大戏”,12月29日,全国科技兴海大会在京召开。会议总结了《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年)》阶段性实施成效,并对科技兴海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必将有力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对引领海洋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支撑海洋强国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朱 彧)
海洋预报  追踪风云 惠及民众
  2014年,我国海洋防灾减灾领域亮点纷呈,成果丰硕。
  帮助“雪龙”船自行脱困。2014年1月,正在执行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的“雪龙”船成功营救俄罗斯遇险船舶上52名乘客。返航途中,受当地剧烈的天文大潮影响,“雪龙”船被厚实浮冰及突如其来的冰山卡阻。
  现场冰情、天气变化和时间窗口的选择对“雪龙”船脱困至关重要。情况危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立即进入“一级应急”状态,连续奋战5昼夜,多次组织脱困预测会商。经过13个小时的艰苦努力,1月7日17时50分,“雪龙”船利用预报中心提供的准确的预报信息和建议的最佳脱困窗口,终于突破冰区,进入清水区。在科学预报信息的指引下,整个救援过程没有发生任何伤亡和危险事件,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作为负责任极地考察大国的形象。
  为马航失联客机搜救提供预报保障。3月8日,马航MH370客机失联,中国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全面开启搜救工作。在获知马航MH370失联后,预报中心当天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第一时间为中方搜救力量提供搜寻船只航线预报保障、搜寻海域海洋环境保障以及搜救溯源等相关产品,连续95天的相关海域预报,为海上搜索提供了有力的预报保障。
  妥善应对“威马逊”。7月18日15时30分,“威马逊”台风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7级,是41年来登陆华南地区的最强台风。受“威马逊”影响,广东、广西、海南、云南部分地区引发洪涝、风雹、泥石流等灾害,造成144个县(市、区)996.6万人受灾,46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36.5亿元。
  2014年12月,《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印发,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海洋综合观测网络,初步形成海洋环境立体观测能力。该规划的出台,对于促进海洋科学研究、提高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保障和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李 昕)
海洋文化  博大精深 余韵不绝
  2014年,中国海洋文化迎来了新的繁荣。自年初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十大海洋人物评选等活动拉开帷幕,到年中的中国(象山)开渔节再掀高潮,再至年末的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的完美收官,海洋文化余韵不绝,正是“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加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文化建设已逐渐成为国家和沿海地方的共识。9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提出把2014年确定为“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年”,强调应增进人文交流;广西作为我国面向东盟的桥头堡,通过播放《海上新丝路》电视专题片等海洋文化活动,不断深化与东盟十国的文化交流。11月28日,大型海洋文化舞剧《丝海梦寻》亮相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艺术节,讲述了800年前泉州刺桐港“通远舟师”开辟海上丝绸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上一页面 关闭此页面
 
广东海洋协会|网页底部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南华东路547号九楼东面(邮编:510220)   电话:020-89255210    传真:020-89255056   电子邮箱:gdoa@gdhyxh.org
版权所有©2012-2024 广东海洋协会 Guangdong Ocean Association | 粤ICP备13014070号 | 邮箱登录
本网站由<广州·净致设计工作室>制作维护